100%

 彭龜年:《止堂集》十八卷

彭龜年,字子壽,號止堂。清江(江西)人。宋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生。乾道五年進士,官至中書舍人。開禧二年(一二○六)卒。贈龍圖閣學士。《宋史》卷三九三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止堂集》十八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止堂集 【 四條】  止堂先生文集 【 二條】  止堂先生集 【 一條】

彭止堂文集 【 一條】  彭止堂集 【 十五條】  彭止堂先生集 【 二條】

以上共二十五條,館臣漏輯十五條。

  盆花示兒

羣兒愛盆花,如我愛其子。但將養花心,委曲求諸己。花不負人力,隨時深淺紅。種學得如斯,豈不慰乃翁。

 【 《永樂大典》卷五千八百三十八「花」字韻,頁十二上引「彭止堂集」。(影印本第六十一冊)】

  袁州萬載縣月樁記

淳熙丙午二月某日,江西轉運判官王公回,將上旨覈袁之分宜歲計,道萬載,宰玉牒伯游,具以其邑匱告。王公蹙然曰:「獨分宜有上命乎?皆吾道也,合計之。」於是大會邑之出入盈縮,得其賦目不稱狀。乃與守張公康議,盡蠲宿負,計緡錢一萬六千有奇。異時萬載歲得苗若干斛,復增若干斛,為若干斛以佐其乏,沿催錢舊以送使,則又割千緡予縣事下邑之士。若民聞之,驩曰:「吾民其少寬矣乎?」是不可不記。則獨以書屬某曰:「自韓文公論刺史觀察使不以情實相予,乃今數百年。事變之來,雖各有故,而其病大率皆出一脉。姑觀吾州之月樁,眎它所增倍蓰不啻。質之舊志,及創初時,守忤將漕者,故贏其數,幾陷守于戾。二人之惡,固雲散電滅矣。而此錢一立,幾與天地相終始。上下痞隔,禍乃至是。今王公能與吾守定議,捐賦以寬吾邑。使來者不敢藉之以擾民。」不記不可也。某曰:「飢不厭大嚼,渴不厭滿腹,此邑人之情固也。然王公豈多此乎?公近且將舉一州一路利病罷行之,不難遠且天下,毋寧茲邑。今儻為是,於公意恐不足,何如?」則曰:「前七年,歲在己亥,上嘗詔天下計使,通融郡邑財賦。詔出掖門,憂國者日日耳蠲令,久未有應者。今王公將旨計分宜而併萬載,得損所贏,益所闕,王人不當如是耶?若傳,喜事者慕,畏事者勸,利不獨吾一邑而已。」某曰:「是宜記。」某月某日。

 【 《永樂大典》卷六千五百二十四「樁」字韻,頁十三上引「彭止堂集」。(影印本第六十二冊)】

  鄒道鄉公冠子文

二十而冠,禮固有儀。十五而冠,義亦從宜。未冠則列以童子之品目,既冠則責以成人之作為。吾自汝總角,爰迨今茲。聽汝言而察汝質,必能卓然建立,稱吾所期。方吾竄嶺表也,則曰:「父為國事耳,何足動。」及吾斥湖外也,則曰:「父坐前事耳,何足疑。」念祖母之省侍阻,念諸叔之音問稀,念諸兄諸弟不得相與處以學,則每咨嗟而涕洟。凡孝弟忠順之端,固已見於此矣。所以充擴成就,則惟汝篤誠而弗移。彼合抱之木非不大,然生於毫末之細。彼九層之臺非不高,然始於案土之卑。汝其尊六經以為本,博羣籍以為稽。有可友者取以為友,有可師者奉以為師。積日月而不已,年迄至于期頤。雖將聖之耳順從心,且庶幾其可及。而況孝弟忠順之實,又安有不孚于上下,格于神祇。俾世人稱願曰:「幸哉,有子如此,以暢吾父吾祖之澤於無所終窮,豈不自於斯時乎?」汝其勉之,汝其勉之。

 【 《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二百十八「冠」字韻,頁八上引「彭止堂集」。(藏牛津大學圖書館)】

  辭免除臺簿申省狀(紹熙壬子)

准六月十六日省劄,朝散郎守侍御史兼侍講臣林大中狀,準御史臺,令諸檢法官主簿聽長貳不限資序,舉承務郎以上充。照得本臺檢法官曾三復,近已改除監察御史,尚闕臺屬一員。兩奉玉音,令臣奏辟。臣竊見國子監丞彭某操行堅正,不為詭隨。遇事通明,不為沽激。堪充臺屬差遣。欲望聖慈,特降睿旨施行,伏候敕旨。六月十六日,三省同奉聖旨,依李謙差充御史臺檢法官,彭某差充御史臺主簿,並準小貼子檢會。乾道六年七月二十四日,已降指揮,今後除授職事官並令不候受告先次供職者。某照對御史臺奏辟檢法主簿,在法雖不限資序,然比年所辟,多是曾任知縣人。某自改官以來,未經作縣,揆之近例,難以充員。兼聞元祐中王巖叟嘗論奏,言路數人所賴以察四方之事,達四方之情。而專用一方之人,非所以廣聰明於天下。某伏見御史臺,見今察院及屬官已多江西人,而某又居江西,雖事出適然,而簿書之職亦無言責。然不能周知四方之事,恐非朝廷所以廣聰明之意。況某人品庸下,無所採取,列屬臺中,最為不稱。欲望特賜敷奏,下御史臺改辟臺簿,將某別與差遣。伏候指揮。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六百七「簿」字韻,頁二上引「彭止堂集」。(影印本第一百五十四冊)】

  乞解罷臺簿申省狀

照對某昨於紹熙三年六月十六日,準尚書省劄子,備奉聖旨,差某充御史臺主簿。竊緣某,當來係侍御史林朝請奏辟。今月十八日林朝請已除吏部侍郎,某自合解罷除。已申御史臺請假,更不入臺外,欲望特賜敷奏,別與某一等差遣。伏候指揮。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六百七「簿」字韻,頁三下引「彭止堂集」。(影印本第一百五十四冊)】

  辭免依舊充臺簿申省狀

右某,伏準省劄,以某乞解罷御史臺主簿職事。十二月二十二日三省同奉聖旨,並仍舊供職。某祗聞成命,倍切凌兢。自揣弗安,敢忘冒。某聞人臣之事君,進則當守其法,退則當致其義,二者失一不可也。某昨者蒙朝廷差充御史臺屬官,乃以侍御史林朝請奏辟。林朝請既除吏部侍郎,某合當解罷。兼林朝請近因論事不行,遂有改除。某忝為臺屬,裨贊無狀,未加屏斥,已荷寬恩。豈可懷慚,復入憲府,某義亦當辭。法既當罷,義又當辭,冒而居之,實不遑處。欲望朝廷特賜敷奏,與某一在外合入差遣,庶安愚分。伏候指揮。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六百七「簿」字韻,頁三上引「彭止堂集」。(影印本第一百五十四冊)】

  陳克齋先生哀辭

蜀兮。施置紛紜,世所兮。謂公止此,見何蹙兮。設不止此,寧公福兮。時或阻難,眾疑蓄兮。赤子龍蛇,倏反覆兮。公今其亡,世誰屬兮。事或糅紛,禍福伏兮。幾微如穟,潛沕穆兮。公今其亡,曷之卜兮。嗚呼旻天,不我淑兮。生才如公,而不篤兮。茁斯條斯,彼樸(木敕)兮。物固不齊,如指掬兮。我又何尤,彼亭毒兮。如公秉德,而福祿兮。日引月長,膏不沃兮。云何一疾,不可復兮。天不可知,問之鵬兮。Y淳熙十有二年五月二十有六日,克齋先生陳公,以四川制置司主官機宜文字,卒于官。期年,乃克歸葬。以九月十有七日封。公自受學於南軒先生以歸,與諸公講論於鵝湖之上。玩索涵養,日進以新。發而見諸事業,皆以其學。推而放之,不矯不揉,職局其才,惜乎其不大也。今人所欣慕而樂道者,猶不足以盡公,而公死矣。於其葬也,門人宣教郎主管建昌軍仙都觀彭某,謹辭而哭之。辭曰:有美一人,溫如玉兮。樂易平曠,無韜服兮。端莊嚴重,非邊幅兮。內實外充,孰不足兮。追幽窮遠,何毣毣兮。克己求仁,軌前躅兮。湘中之種,鵝湖暴兮。既耔既耘,而不穀兮。雖則不穀,抑稢稢兮。匪名之求,而熇熇兮。匪文之工,而郁郁兮。舉而措之,匪自價兮。用無不可,何局促兮。其用則狹,道不辱兮。官于蒸湘,逮

 【 《永樂大典》卷三千一百五十五「陳」字韻,頁十八上引「止堂集」。(影印本第四十七冊)】

  臨安為位哭克齋陳先生文

某事公三十年矣,能復見公對此風月,細酌苦吟如前日耶?歲在丁亥,侍公遊西湖之上。公嘗為我言:「市遊與山遊孰勝?」某曰:「山勝。」又曰:「獨遊與共遊孰勝?」某曰:「共勝。」則曰:「今日當縱足所至,盡日而反。」孰知二十年後,乃哭公於斯耶?嗚呼,斯豈人乎?天實為之。昔公入蜀,某負丞旁州。亟走書言於公曰:「蜀道遠且險,公病未脫體,勿復為此行也。」書至而舟已東矣,故心常念之。及得公《三峽賦》,則知公之所存,固已脫利害之小數,識安危之大幾。而某之區區,蓋細人之見也。道可行,海可桴,國可報,可馭。益昌折佑之澤,黎邊御侮之具。非公莫畫,其能舉耶?意謂公之遠圖,將昌於此。而或者乃以凶問告矣。嗚呼,斯豈人乎?天實為之。某始聞公死,乃公之寮郵書來言其家,某雖未見其書,已信其人而信其言矣。然或云病,已而忽逝。或云無病而逝,猶未決也。及見制置公書,而知其不起決矣。某少未有知,唯公是師。逮其既壯,竊食四馳。合簪未幾,倏焉東西。公之入蜀,不得語離。隔闊萬里,死何可追。嗚呼,斯豈人乎?天實為之。湖菹市酒,聊寫哀思。公其有知,猶監于茲。

 【 《永樂大典》卷三千一百五十五「陳」字韻,頁十八下引「止堂集」。(影印本第四十七冊)】

  祭陳克齋先生文

圭瓚之溫,毀于鵲抵。棟梁之勁,燧于野燬。美成之難,而壞之易。天不可知,公遽至此。嗚呼我公,資稟溫淳。及其遇事,獨立不羣。自始為士,不發於文。平波浩瀾,不可限垠。初筮衡簿,臨政有庶。是是非非,行之以恕。有囚抵死,其獄已具。公辯其冤,復匿其誤。才高用難,再轉為丞。入贊臺府,退亡其名。揆情度事,如鑑之明。泛酬曲應,如衡之平。阻險鍥刻,直公忽易。紛紜揉雜,卒就條理。諸公器之,薦牘交置。俯然字民,聊以遂志。天子重蜀,鎮以近臣。近臣曰公,實我之賓。辟書朝上,朝謂得人。時公小疾,或尼其行。公獨幡然,一葉西去。期年之間,藹然休譽。黎南邊備,益昌折佑。婉婉之畫,不愆于素。人方嘆公,愛國忘身。忽聞溘然,孰不傷神。人材淪落,係時屈信。敢以其私,為此霑巾。某從公近三十載,少未有知,提耳而誨。一經白首,未識梗概。九原可作,百身敢愛。始聞公訃,且驚且疑。今撫公柩,痛不可追。酌公有酒,見公無期。公兮歸兮,其可竢兮。

 【 《永樂大典》卷三千一百五十五「陳」字韻,頁十八下引「止堂集」。(影印本第四十七冊)】

  祖祭陳克齋先生文

嗚呼天耶,其生物耶?精麤厖純,何膠轕耶?窮達壽夭,何寥絕耶?亦有司予奪生殺於其冥默者耶?靈何為折,惡何為達耶?其無知耶?公之生,其誰福耶?公之死,其誰孽耶?嗚呼,公復能過我飲此酒,相酬酢如疇昔耶?抑能折疑祛惑,袞袞不窮,如函文之密耶?人孰不百年,而公去之何亟耶?嗚呼天耶,其不可得而測耶?原始要終,其無極耶?死生晝夜,公其怛耶?哀而哭之,亦情之欲已而不得者耶?注而清酒之冽耶?升而馨肴之飶耶?詰公之來與否,噫,可決耶?

 【 《永樂大典》卷三千一百五十五「陳」字韻,頁十九上引「止堂集」。(影印本第四十七冊)】

  經解

    【 易‧坤六二象辭】

象曰:「六二之動」止「地道光也」。  此其言動柰何?直方,坤道之用也。不動何以見其直方?故曰「六二之動」。其曰「地道光」者,光顯也。亦曰地道由是故顯著也。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坤」字韻,頁二十九下引「止堂先生集」。(影印本第四十八冊)】

    【 易‧坤六三爻辭】

六三:「含章可貞」止「一尢成有終。含弘光大,坤之道也。」  此其言含章奈何?三以陰爻而居陽位,又在下卦之上。聖人懼其動之妄也,故以坤道示戒焉。曰「含章可貞」,謂居是者,惟含章為可貞爾。章,美也,含有不矜慕之意。曰可者,僅可而已。非教人終以韜晦為貞也。有王事則當從之,但終之而不敢居其成功焉,順之道如此也。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坤」字韻,頁三上引「止堂先生文集」。(影印本第四十八冊)】

    【 易‧坤六三象辭】

象曰:「含章可貞」止「知光大也」。  爻曰含章而象出時發之義,奈何?爻固言之矣,或從王事,或謂無常,此所謂以時發者也。含章而曰可貞者,以有時發之義也。惟能含章,故有事則發而見其知之光大焉。坤之所以光大者,亦以其含弘爾。程子曰:「含章,非含藏終不為也。含而不為,不盡忠者也。」然惟知之光大,故能含晦若淺暗之人。有善惟恐人之不知,豈能含章也。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坤」字韻,頁十三上引「止堂先生文集」。(影印本第四十八冊)】

    【 詩‧河廣首章】

杭,渡也。衞在河北,宋在河南,自衞歸宋,必渡河水。言「誰謂河廣」,加一葦則可以渡矣。「誰謂宋遠」,我跂足而望,則可以見矣。明非宋遠而不可至,乃義不得往爾。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九百三「廣」字韻,頁二十六上引「彭止堂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一十九冊)】

    【 詩‧河廣次章】

刀,小船也。不容刀,言河之小也。小則易渡。崇,終也。行不終朝而至,言近也。意猶前章。夫人之不往,義也。然宋襄公當如之何?有千乘之國,而不得養其母,則人之不幸也。劉向《說苑》載襄公為太子,請於桓公曰:「請使目夷立。」 【 (目夷,襄公庶兄也。)】 公曰:「何故?」對曰:「臣之舅在衞,愛臣,若終立,則不可以往。」襄公欲往來而至于遜國,不忍忘其母也。欲見母而告父以見舅,不忍傷其父也。若襄公者,可謂孝矣。母念其子,子念其母,出於天性之至愛。然皆止於義而不敢踰焉,可不謂善處母子之變乎?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九百三「廣」字韻,頁二十七下引「彭止堂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九冊)】

 袁燮:《絜齋集》二十四卷

袁燮,字和叔。鄞縣(浙江)人。宋紹興十四年(一一四四)生。嘉定召主宗正簿,樞密院編修,權考功郎,官太常丞。又召為都官郎官,遷司封,進祭酒、秘書監、直學士。嘉定十七年(一二二四)卒。謚正獻。《宋史》卷四○○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絜齋集》二十四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袁絜齋文集 【 一條】  袁絜齋詩 【 八條】  袁絜齋集 【 三十二條】

袁絜齋奏議 【 一條】  袁燮絜齋集 【 一條】  《會稽前志》引 【 一條】

以上共四十四條,館臣漏輯者八條。

  隱求堂記

於後世。繄誰之功,夷齊為之也。在春秋時,長沮、桀溺、接輿、晨門、荷蓧之流,亦云高矣。而感人動物,蔑乎無聞,不足以入於夷齊之域。夫子喟然興嘆曰:「未見其人。」或者傷今而思古歟?吾家之闢西塾,所以佚老也。吾衰且病,不復萌仕進意,思得幽閒清曠之處,徜徉其間,欲為而未果,甫遽承吾意而創為之。密邇吾廬,買地數畝,稍植花竹以娛老懷。北為荷池,池上為屋數楹,頗有佳趣。余於是乎以「隱求」名之。無官守言責,而此身得以自由;不治生營利,而此心得以自逸。泉石煙霞,可嘉可玩,殆有甚於圭組軒裳之可樂,而益得求吾之所志,庶其可乎?雖然,老病而歸休,以是自命可也。繼吾之後者,齒髮未衰,筋力猶壯,固宜捐軀以殉國,排難以救時,又何隱之云乎?曰:吾觀古人所以博大其器業者,未嘗汲汲於干進也。深藏而不露,潛珍以自怡。待己愈重,則求合愈難。人君致敬盡禮,覬其肯就,不得已而起。濟世功名,胸中之緒餘爾。時不我與,道不我屈,固窮獨善,為世標準,豈非夷齊之所志歟?耋耄之年,此道此心也。盛壯之時,亦此道此心也。義所當然,無有差別。是故四十始仕,道合則從。不可則去,明著于禮經。方當發硎之初,去就固已輕矣。人道大閑,於是乎在。今吾「隱求」之名,益所以養其廉靖之節,而窒其貪進之心也。吾以是教諸子,諸子復以是教吾孫。源源相續,無有窮已,此所謂世家也。嗚呼,可不勉哉!W君子貴隱乎?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古人之所不與也。烏乎貴。君子不貴隱乎?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古人之所深取也。烏乎不貴。然則奈何?曰:天之生斯人也,必有出羣拔萃之士為之標準。扶持綱常,雖久不廢,則人道立矣。當隱而隱,義也。素隱亂倫,非義也。協於義,無愧於心。潛養之久,輝光之著,得於親炙者有所則象,得於傳聞者亦莫不興起,是我以一身為天下後世之標準也,其志顧不大哉?夫子曰:「隱居以求其志。」求此志也。而又曰:「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歟?嗚呼!若夷齊之隱,真所謂求其志者矣。不食周粟,采薇首陽,知有大義而不知有吾身。昭昭乎日月之常明,浩浩乎河海之不竭。貪夫廉,懦夫立,而亂臣賊子不接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三十九「堂」字韻,頁十六下引「袁絜齋集」。(影印本第七十一冊)】

  紹興府重建賢牧堂記

《書》稱唐虞之盛,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夫百揆四岳,朝廷所甚重者,乃與州牧侯伯概而言之,何哉?綱領所在,外與內均焉。夫有百揆四岳,提綱振領於內,必有州牧侯伯,提綱振領於外,相須以成。苟非真才,必曠厥職,是以俱甚重之。皇朝建官,惟古是式。視外如內,故牧伯之任亦不輕與。會稽,東南一都會也,七郡統焉。重於謀帥,選擇甚精。其以賢牧著稱者,在仁宗時,則有若參政范公;在神宗時,則有若丞相朱公、趙公,參政張公、翟公。此六君子者,人品雖不齊,而分閫偃藩,俱有可紀之績。范公嘗有言曰:「士當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推是心以作牧,急於民之得其所,而緩於己之遂其欲,豈非仁人之用心哉!趙公當年穀不登之時,高其糶價。誘致米商,來者輻輳。民皆足食,所活不可勝計,越人深德之。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其餘則有若侍郎方公滋所稱述者在,毋庸復贅。如是而祠之,其來舊矣。而厥今連率吴公,意猶未足。蓋嘗采諸公論,咸曰太師史魏王當孝宗時,以舊學元老之尊,膺東郊保釐之任。恪勤職業,三歲如始至。屬邑有諸暨者,非潦即旱,歲或不熟,而絹以輸矣。王惻然念之曰:「是安從出?」亟為奏請,併於秋苗歉全免(免)。所以人稠土狹,而安於鄉井者,仁政使然也。創為義廩,以給衣冠之裔。喪不能舉,女不能嫁者,嚴其規約,賴以無乏。鑑湖水利甚博,而浸淫則為害。營五斗門,設上中下之則。增捐隨宜,淺深得所,迨今遵用焉。諸所興為,如古循吏,而不列於賢牧之圖,其何以慰此一方追思之心乎?法其形貌而增益之,越人之志也。先是舊祠既圮,遺跡僅存。吴公裁節冗費,財用浸豐,庸一新之。堂宇崇深,丹雘炳煥。七賢並列,冠服甚偉。繪事昭於一時,休聲播於無窮。後之作牧者,登斯堂瞻斯像,悚然起敬曰:「是皆有德於民,為世標準,故人心歸嚮如此,吾其可不自勉乎?」仰彼高躅,鞭我不逮,必欲追而及之可也。又將得與於賢牧之列,寧不偉哉?記曰: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吴公之意,正出於此,可謂知所先務矣。公新安人,名格,字之平云。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三十七「堂」字韻,頁十九下《會稽前志》引「袁燮潔齋」。(影印本第七十冊)】

  跋吴晦夫社倉

王荊公行青苗之法,取二分之息,而公論非之。朱公立社倉之規,亦取息米二斗,與青苗若無以異,而公論稱之。何也?曰:青苗之取息也無窮,或不能償,則有追胥之擾,有箠楚之虐,民不能堪,率破其家,言利之弊至如此。社倉則異是矣,其始雖不能無息,然歲歉則蠲其半,大饑則蠲之,十倍其初,則無復有息。方當匱乏之時,賴此以濟,人感其恩,蔑不償者,豈必待督責哉?此善之善者也,而吴君伯仲能行之。苟無利心焉,可不謂賢乎?建樓藏書,勉其子孫孜孜務學,又將以維持社倉為經久計,此皆發於良心不能自已者。續此氣脉,生生不窮,言積善之家者,將由吴氏有餘慶矣。余是以嘉之。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五百十「倉」字韻,頁十一上引「袁絜齋集」。(影印本第八十冊)】

  己見劄子

臣聞用兵之道,有難有易。知其為難而求夫所謂易者,斯無敵矣。故兵法曰:「古之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湯武之師,東征西怨,南征北怨,自古用兵未有若是之易者,此所謂王者之兵有征無戰也。今邊事方興,一時士大夫不曰堅守,則曰進取,皆自以為易而為之,而實未嘗知其所謂易也。故為堅守之說者,則曰兵凶戰危,毫釐之差,勝負分焉,不若守之為易也。真宗咸平中,固嘗專用此策矣。申敕諸將堅壁清野,毋與虜戰。不得已而出,止許城下布陣,亦不得戰,固以為萬全之安矣。然虜師至於堅壁之下,過而不顧,長驅以至澶淵。厥後富弼言於仁宗,深以是為戒。然則堅守之說,豈真易哉?言進取之說者則曰:北虜失其巢穴,游魂假息,棄信背盟。我以大義臨之,勢如拉朽,可謂易矣。然王師所指,翕然響應,乘此機會,鼓行而前,其亦可也。天時人事,苟或未至,而畢力戰攻,期於必勝,縱得一州一縣,不能固守,終必棄之。而我師已不勝其疲矣,何以善其後?然則進取之說,亦豈真易哉?臣竊以為當今之計,縱不能如湯武之師,沛然若時雨之降,亦當求其差易者為之。臣之所謂差易者,非有他術也,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以漸圖之而已。今夫捕大魚者,非能於吞餌之初,一舉而獲之也。必少緩之,隨其所往,俟其氣衰力竭而後取焉。昔者伍員教吴王闔廬以敝楚之策,請為三師以肄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此策既行,楚於是乎始病。唐安祿山之變,稱兵犯闕,所向無前,其勢張矣。李泌陳困賊之謀,亦欲互出而擊之。彼救首則擊其尾,救尾則擊其首,使賊數千里疲於奔命。我常以逸待勞,至則避其鋒,去則乘其弊,然後大軍四合,而攻之必成禽矣。周世宗之興也,王朴獻開邊之策。謂唐與我接境幾二千里,其勢易擾也。擾之當以無備之處為始。備東則擾西,備西則擾東,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間,可以知其虛實強弱,然後避實擊虛,避強擊弱。未須大舉,但以輕兵擾之,唐人聞警,必出兵師,數動則兵疲財竭,我可以乘虛而取。夫伍員、李泌、王朴,皆一時英傑,深於謀國者也。而三人之言,皆欲先困之而後取之。其功雖若少緩,而十全無失,迺所以為甚速也。今之言兵者,非怯於應敵,則勇於輕敵,其失均焉。間有稍知兵者,則欲伏土豪以集事。土豪誠可用也,然無以大服其心,亦豈遽為吾役。結以恩信,厲以忠義,如家人父子,親密無間,時出而用之。無僥倖於一勝,庶乎其有功矣。此臣所謂差易之說也。惟陛下亟圖之。取進止。

 【 《永樂大典》卷八千四百十三「兵」字韻,頁十九上引「袁潔齋集」。(影印本第九十三冊)】

  輪對劄子

臣竊惟今日之急務,固非一端,而備禦之計,尤不可緩。夫胡運既衰,覆亡無日,決不能與中國競。而臣以為備禦不可少緩者,何也?曰:北虜,我之深讎也。靖康之變,莫大焉。復讎雪,今其時矣。彼有可乘之機,而我無乘機之具。四顧枵然,逡巡退縮,得無為奸雄所窺乎?故識者深慮之。然則何以為備禦之計,曰:是非一事也。精思熟講,凡可以壯國家之勢,而折姦雄之心者,無所不用其極,始可謂有備矣。臣不暇殫舉,姑即古人所為宜於今者為陛下言之。臣聞古之制兵,自伍法始。休戚利害,五人同之。戰則相應,難易相死。雖至於甚眾,而是法如初。故曰治眾如治寡。諸葛亮制為八陣,以後為前,以前為後,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衝其中,首尾俱救。雖司馬懿之雄,不敢爭鋒。亮歿而後追之,楊儀反旗鳴鼓,而懿不敢逼。蓋以後為前,亮之遺法也,雖百戰而不可敗,是之謂常勝之兵。今之諸將能深曉此法乎?古之任將者,自閫以外,將軍制之,軍功爵賞不從中覆。李牧之為趙將也,吏得自置,財得自用。其饗士也,日擊數牛,多設間諜,周知敵情,非財用有餘,何所取辦。今之任將,能如是之專乎?非獨此也,募兵之精強,能引弓四鈞,挽弩九石,旦及日中得三千五百人,有如馬隆者乎?兵食之豐饒,能於六七年間積三千萬斛,為十萬眾五年之食,有如鄧艾者乎?軍實之夙具,能如吴漢朝受命,夕引道,無辦嚴之日乎?民兵之可用,能如李抱真之昭義,步兵教之三年,悉為精卒乎?凡此六條,粲然具舉,豈不甚善。若猶未也,則是備禦之計猶闕如也,而可不亟圖之乎?臣聞戰守無二道,威聲雄略,可以決戰,而後可以固守。虜雖內訌,我難遽動,則是未堪戰也,其能守乎?昔者謝安相晉,未嘗輕用兵也。秦師垂至,遊賞自若。桓深以根本為憂,遣兵入衞。安卻之,曰:「朝廷處分已定,兵甲無闕,西藩宜留以為防。」味已定無闕之語,則知講之有素,備之非一日矣。以將則良,以兵則勁,以財則裕。倉卒之間,隨取隨足。未戰則有備,已戰則有功,此臣所謂戰守無二道者也。欲望陛下神武奮發,明詔股肱心膂之臣,圖回長久安強之計。兵雖未用而有可用之實,戰雖未勝而有必勝之資。俾六師之眾,若蛟龍然,可以蟠,可以伸。其蟠也足以固吾圉,其伸也足以復舊疆。雖有姦雄,莫窺其隙,此長久安強之計也。惟陛下留神省察。取進止。

 【 《永樂大典》卷八千四百十三「兵」字韻,頁二十上引「袁潔齋集」。(影印本第九十三冊)】

  省兵劄子

臣聞軍旅國之大事,欲振國威,莫如強兵。而所謂強兵者,非眾多之謂也,貴其精而已矣。徒多而不精,其形雖強,其實則弱。制御之有道,選練之加詳,則兵可以無敵於天下矣,而豈徒貴夫多哉!臣不暇遠引,請以祖宗之事明之。方創業之初,用兵不過十五萬,而東征西討,無不如意。至於雍熙之間,土地既廣,兵亦隨眾,然天下之兵僅三十萬。夫以祖宗威武之聲,震讋夷夏,其兵至強也,而兵數如此之少。自咸平景德以來,召募日增。自元昊擾邊之後,兵額益多,至于百萬,蓋三倍有餘矣。兵數如此之多也,而兵力常若不支。由是觀之,夫兵豈貴夫多哉?今天下冗兵之弊,可謂極矣。召募揀刺以為務,蜂屯蟻聚,坐耗衣廩,使皆勇且壯可也。癃老者,懦弱者,身居市廛而冒尺籍者,死亡逃竄而占虛額者,私為役使而食公廩者,其數雖多,而可用者鮮。有眾之名而無眾之實,有強之形而無強之效。不知竭民膏血,豢養此曹,將安用之?當國家全盛之時,公私富給。驕冗之卒,容而養之,似未害也。而文彥博、韓琦、范仲淹、歐陽脩、司馬光、蘇轍,猶慮其蠹民耗國。其為揀汰之說,如出一口。今以東南之方兼受而並蓄之,若奉驕子,若注漏,其不可虛徐而坐視其弊亦明矣。而議者必曰:軍人仰給於官,行不能為商,居不能為農,必聚而為盜。與其去之以激一時之禍,不若容之以幸目前之安。嗚呼,古之為兵也將以禦患;今之為兵也將以為患。而臣以為兵非不可省也,患省之無其術爾。御將者,天子之事也。御兵者,將帥之職也。兵有宿蠹,起而除之,此將帥所當為者。自古患無良將,不患無精兵。得良將以統率之,御之以道,束之以法,怯者可使強。凡前日之弊,將蕩刷而無餘矣。自昔舉事,難於兩全。蓋徇人情則積弊不可去,而去積弊則人情未必悅。冗兵之不能汰,由此道也。然則何自而能兩全乎?曰:擇將是已。將苟賢,則處之有道,未嘗攖拂人情,而宿弊自除矣。李德裕之節度劍南,擇州兵之不任戰者。廢遣獰 【 減】 耗什三四,而士無敢怨。夫彼既已為兵,而一朝廢之,其不樂者必多矣。然其不怨者,是必有以大服其心也。方今閫外之寄,患未有如德裕者爾。有臣如此,而付之軍旅之事,委之以專任之久,而猶有冗兵者,臣不信也。且今為兵,又非特冗而已也。屯戍之所,剽掠公行,有如強盜。慮其生變,莫敢誰何。驕橫如此,猝有緩急,其果可用乎?凡此者,將非其人故也。得良將以御之,綱紀既正,則此弊亦不難革。由是觀之,將其可不擇也哉?

 【 《永樂大典》卷八千四百十三「兵」字韻,頁二十一上引「袁潔齋集」。(影印本第九十三冊)】

  議論對劄子

臣聞用兵一事,雖至治之世所不能免。況國威未振、國勢未強之時乎?以言兵為諱,以安居為樂。變生不虞,無以禦之,其為計疏矣。自北方擾攘,流民欲歸附者甚眾。而我慮開邊隙,皆拒絕之,有至於殺戮者。流民之怨,深入骨髓。虜知其然,必激怒之曰:「此地無所得食,南朝又不汝容,遷延日久,必將自斃。盍亦就糧於彼界乎?」方民饑乏,一聞斯言,躍然從之,勢之所必至也。嗚呼,事已至此,尚可苟安於無事乎?尚可以言兵為諱乎?臣聞自古善用兵者,攻其所必救。彼方擾吾邊疆,而吾舉兵北向,欲搗彼虛,回顧其後,必解而去,從而躡之,腹背受敵,此誠制勝之奇策也。不知出此,而戰於境內,不敢有所侵越,兵氣已不揚矣,又安能決勝乎?春秋時,晉陽處父伐楚以救江。漢建武中,賊有董憲者,自郯以兵圍蘭陵,蓋延、龐萌請救之,光武敕曰:「可直往搗郯,則蘭陵自解。」蓋郯者,憲之所必救也。唐太宗圍王世充於鄭,竇建德救之,其徒有凌敬者,說建德鳴鼓建旗,踰太行,入上黨,徇汾晉,趣蒲津,如此則關中震駭,唐必還師自救,鄭圍自解。建德不用其言,卒以取敗。後太宗伐高麗,江夏王道宗曰:「高麗傾國以拒王師,平壤之守必弱。願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則數十萬之眾,可以不戰而降。」帝不能從,卒貽後悔。由是觀之,今日整軍而北,迺所以攻其必救,保護淮甸也。且彼猶能侵疆,而我不敢越界。巍巍中國,而殘虜之不若,臣竊為聖世羞之。雖然,殘虜瀕於滅亡,而猶敢為是舉何也?蓋窺我朝以仁厚立國,未必有用兵之意。且激怒流民,附益其黨爾。今師北指宿亳。已伐其謀,且復多方傳檄,曉諭流民,汝等中原遺黎,本吾赤子,久淪腥羶,豈不相念。曩日之不汝受,直恐邊隙一開,反為汝累爾。豈意殘虜輒敢叛盟乎?自今以往,有能取一郡一縣以來歸者,即以郡縣之地與之。開以大信,許以世襲,離其黨與,孤其軍勢,解遺民之怨怒,振皇宋之威聲,獨不在今日乎?古人有言:「日中必,操刀必割。」惟陛下英斷不疑。取進止。

 【 《永樂大典》卷八千四百十三「兵」字韻,頁二十二上引「袁潔齋集」。(影印本第九十三冊)】

  經筵講義

    【 詩‧桃夭】

《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忌則男女以正,婚姻以時,國無瘝民也。「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臣聞詩人稱人情之相安者,未嘗不以宜言之。《假樂》之詩曰:「宜民宜人。」取其人民之相安也。《魯頌》曰:「宜大夫庶士。」取士大夫之相安也。夫人情至於相安,則有和順而無乖戾,有歡娛而無怨讟,豈不甚可貴哉?今此詩曰:「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則夫婦之間,雝雝其和,交相親愛者至矣。又曰:「宜其家人。」則非獨夫婦也,闔門之內,長幼尊卑,無不然有當於心矣。婦人謂嫁曰歸。「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謂仲春之月婚姻之時也。女之始嫁,情意未洽,而宜家之效固已立應,況於寖久乎?既詠其華,又詠其實,又詠其葉,以明物物之可嘉也。以桃之可嘉,媲德之可貴,周旋俯仰,無所不宜,此豈法嚴令具強之使然哉?風化之行,固有本之者矣。后妃無忌之行,閨門有肅雍之美,是非其本歟?惠及其下,眾妾序進,則內無怨女;化行於外,婚嫁以時,則國無瘝民。此和氣溢,極治之時也。詩人安得不於一篇之中致其意歟?雖然,婚嫁及時,後人如是者亦不少矣。而人情未免乖戾,罕以輯睦聞者,又何歟?曰:此所以有貴於風化也。先王之時,家道既正,教化流行。習俗淳美,涵濡於禮義之澤久矣。之子于歸,資性婉淑,足宜其家,風化使然也。非有先王修身正家之本,而獨以男女及時為貴,此乃不澄其源而欲清其流也,又豈能銷乖戾之習,而長輯睦之風哉?此詩三章,曾無一語及於后妃,而序深之論也。嗚呼,后妃之賢否,風俗之美惡繫焉。吾身之脩不脩,后妃之賢否繫焉。君天下者其可忽哉?`詩者推而言之,蓋天下之事有可以法禁整齊者,而風俗之美,非法禁之所能致,要必基本所在,能用其力,故其感召如此。歸諸后妃,

 【 《永樂大典》卷五千二百六十八「夭」字韻,頁七下引「袁潔齋集」。(影印本第五十八冊)按:此篇與《詩‧漢廣》篇皆不收於《袁潔齋集》,而見於武英殿聚珍版《絜齋毛詩經筵講義》,但本篇校之《講義》文字稍繁,故仍錄出;《詩‧漢廣》篇與《講義》全同,不錄。】

 韓元吉:《南澗甲乙稿》二十二卷

韓元吉,字一尢咎,號南澗。開封雍丘(河南)人,南渡後寓信州上饒(江西)。宋重和元年(一一一八)生,官至吏部尚書。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卒。封潁川郡公。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南澗甲乙稿》二十二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韓元吉詩 【 九條】  韓元吉南澗文集 【 一條】

韓元吉南澗集 【 七十一條】  韓元吉登對錄 【 二條】

以上共八十三條,館臣漏輯者八條。

  題 【 南陽集】

高祖宮師文編僅三十卷,皆兵火後所輯,非舊本也。公自少喜為詩,然見子弟傳錄,輒毀去,曰:「士大夫當以行義為先,是何足成名。吾以自適爾。」紹聖中,黨議既興,公謫均州,歸未終歲而薨。其治命則曰:「吾平生行事,人自知之。他日毋請謚,母誌吾墓也。」故自建中靖國以來,公雖追復元官,諸子不敢議銘事。中興四十年,元祐大臣往往得謚,子孫亦莫敢請也。獨鮮于大受所為行狀猶在,用列于篇首。某逮事曾叔祖,留司御史 【 (諱宗質)】 ,時王蔡方張,有所畏避,凡家集,手自鐍之,無得觀者。故公之論新法觸時禁之言,皆不傳於外。而所傳奏議,十不四五也。南渡流離,集稿遂逸。訪於四方,莫克盡獲。唯詩尚多,而內制特少。至其他文,如《與蘇子美書》,《誌程伯淳墓》,士大夫雖知有之,無復見也。嗚呼,公固不以文自名者。其在家庭誨子弟,每以西漢為宗。故其筆力雄健,尤為南豐曾公兄弟所推。曾舍人既葬,必得公之文碑于道。而豫章黃太史,自言因公詩得用事法,豈道德之蘊於內者深,其發於文詞者,皆餘事哉!小子不佞,無以紹君子之澤。獨其文編負笈而藏,欲俟備而傳焉。懼有河清之歎,因裒而刊之東陽郡齋。夫自涯而觀於瀾,歷階而望於奧,亦足以知其大略矣。異日求於好事之家,繼有得者尚將附益云。淳熙元年十月元孫具位某謹書。

 【 《永樂大典》卷二萬二千五百三十七「集」字韻,頁一上《南陽集》引「韓元吉」。(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八冊)】

  跋山谷送徐隱父二詩草

聶長樂藏山谷二詩,雖屬草筆力遒健不苟。前篇用邑令事,後用徐姓事爾。淳熙甲辰二月既望。潁川韓某觀。

 【 《永樂大典》卷九百七「詩」字韻,頁十八下引「韓元吉南澗集」。(影印本第十冊)】

  跋呂居仁與魏邦達昆仲詩

呂舍人久寓上饒,後葬於德源山。故其晚年詩章,多見於此。今辰州魏使君所藏五篇,蓋與其尊公侍郎及其季父邦傑、叔祖父元章者也。龍圖則張殿中彥素爾。一時文士相從之適,氣韻風流,為可概見。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長嘯宇宙間,高才日陵替。古之詩人類有嘆耶。淳熙乙巳歲十二月,潁川韓某題。

 【 《永樂大典》卷九百八「詩」字韻,頁四上引「韓元吉南澗集」。(藏日本天理圖書館)】

  跋呂居仁韓子蒼曾吉甫詩

廣教仁老,既為呂、曾二公立兩賢堂矣。又得公所書數詩及韓子蒼舍人酬唱,刻石置堂上,可與好事者言也。前輩文采風流,零落殆盡。其交友情誼,尚因其詩筆往來見之。淳熙七年二月丁酉,潁川韓某題。

 【 《永樂大典》卷九百八「詩」字韻,頁四上引「韓元吉南澗集」。(藏日本天理圖書館)】

  辭免知建寧府劄子

某伏準尚書省劄子,五月二十一日三省同奉聖旨,除某直敷文閣知建寧府填見闕,疾速赴行在奏事訖,前去之任者。伏念某庸懦有素,昨者備數都司,蒙恩俾漕江左。罄竭駑鈍,已及替期。方欲自露誠悃,祈就閒散。敢期榮陞內閣,易典潛藩。在於愚分,實深僥倖。惟是儲祕列,職名過優,靖言罔功,非所當冒。兼某與福建安撫使王大資係有嫌隙,眾所共知。某昨任度支郎官,蒙其論罷。建寧正在統部,職事相干,法當廻避。欲望鈞慈特賜敷奏,追寢進職之命,止乞陶鑄別一路州軍差遣。某誓竭犬馬之力,以明非苟免避事之意,不勝萬幸。所有省劄,已寄建康府軍資庫,未敢祗受。外恭候指揮。干冒威嚴。某下情無任惶懼之至。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百九十八「府」字韻,頁二十一上引「韓元吉南澗集」。(影印本第一百九冊)】

  祭資政殿大學士賀公文

嗟世重輕,無競惟人。匪人司之,世從而紛。徇世則遷,奚人之云。猗歟我公,挺然不羣。自其少時,氣概凌雲。視世所趨,眇如埃塵。或去而來,或屈而伸。不可坐致,矧能疏親。偉矣暮年,出逢聖神。寵以獻納,付之陶鈞。如棹傳舟,如車得輪。世則大驚,望其經綸。狂虜初張,公使其軍。逮公將老,復踐其庭。秉禮不折,勇且有仁。歸則掛冠,臥于海濱。帝實念公,當龍飛春。起執事樞,以靖我民。公不可留,是謀是詢。惟公平生,見于話言。士有一善,罔不薦論。曰此報國,晚而彌敦。嗟我兄弟,亦出公門。公不我私,我其公恩。奄不見矣,慟哭聲吞。嗚呼哀哉,死生在公,視猶朝昏。年惟上壽,德惟達尊。哀榮幾何,無愧九原。公喪既久,義不克奔。望公之堂,惸然諸孫。公其知我,骫骳之文。矢詞侑觴,公寧不聞。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四十六「祭」字韻,頁二十一下引「韓元吉南澗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五冊)】

  登對錄

   其一

元吉曰:「臣願陛下志不忘虜,常如當宁受書之時。責勵羣臣,俾不忘虜,常如虜使在廷之際。」上聳然嘆曰:「好議論。」

 【 《永樂大典》卷一萬八百七十六「虜」字韻,頁十二上引「韓元吉登對錄」。(影印本第一百七冊)】

   其二

元吉對曰:「祖宗朝,選人上殿,多與改合入官。今乃於薦來改官者,陛下自擇退,則恩怨倒置矣。獻言者實不思也。設若上殿後皆放以,則一年之間,不知幾次,豈足為異恩哉?」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四百九十五「置」字韻,頁十九下引「韓元吉登對錄」。(影印本第一百三十八冊)】

 袁甫:《蒙齋集》二十卷

袁甫,字廣微。鄞縣(浙江)人。宋嘉定七年(一二一四)登進士第一。歷官吏部侍郎兼國子祭酒,權兵部尚書,贈少傅,謚正肅。《宋史》卷四○五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蒙齋集》二十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袁蒙齋詩 【 二條】  袁蒙齋文集 【 一條】  袁蒙齋集 【 三十七條】

袁蒙齋先生集 【 一條】  《上饒志》引 【 一條】  《星源志》引 【 一條】

以上共四十三條,館臣漏輯者七條。

  無咎銘贈楊廷潤并序

慈湖先生作「無咎」古篆授廷潤,廷潤屬某發揮斯義。某惟《易》之言無咎多矣,而尤於《大過》初六一爻「藉用白茅」之辭,深有味焉。吾夫子繫之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貴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嗚呼,人天地精粹之氣,此心至靈,固未嘗有咎也。入孝出弟,謹言篤行,無所苟焉。本心純明,六通四達,咎何自生哉?初六處大過之時,以柔居下,順也。藉用白茅,謹也。居下體之初,秉至順之德,而盡敬謹之心。謹則無所苟,無所苟則無所失,故初六無咎,非於本心之外有所增益也,能勿苟而已矣。錯諸地而可,是苟也。藉之用茅,是不苟也。若曰如是,亦已足矣,而吾不敢安焉。非不苟者能之乎?戰戰兢兢,常清常明。無所偏黨,無所係累。無所愧怍,無所凝滯。六合雖廣,近在咫尺。一身維,範圍天地。故曰非能有所增益也,能勿苟而已矣。苟之病去,何失之有?既無所失,何咎之有?故不必求得也,無失即為得,不必求善也,咎去即為善。聖人垂訓,豈不昭如日星哉?某寫至於此,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遂從而為之銘曰:易道坦平,何用作為。人自不悟,萬轍千岐。一日洞然,了無所疑。天地在斯,四時在斯,萬物在斯,古往今來在斯,聖人與我在斯,衣斯服斯,飲斯食斯,視斯聽斯,持斯履斯。求之匪求,知之匪知。為之匪為,思之匪思。柔體居下,茅以藉之。謹敬若此,朝夕弗違。萬善自爾生,百志自爾熙,輝光自爾著,德性自爾彌。其變無方,其樂無涯。以是為無咎之銘,非支非離。

 【 《永樂大典》卷八千二百六十九「銘」字韻,頁三上引「袁蒙齋集」。(影印本第九十一冊)】

  止善齋銘

兼山艮,艮其背。何所止,善之至。靜乎是,動乎是。既曰動,曷謂止?聽綿蠻,會斯意。

 【 《永樂大典》卷八千二百六十九「銘」字韻,頁四上和十三上引「袁蒙齋集」。(影印本第九十一冊)】

  存誠齋銘

誠本存,貴存存。不可睹,不可聞。可睹聞,皆乾坤。邪既閑,純乎純。欲閑邪,禮是門。

 【 《永樂大典》卷八千二百六十九「銘」字韻,頁四上和頁十三上引「袁蒙齋集」。(影印本第九十一冊)】

  養正齋銘

物始生,命曰蒙。赤子心,天心通。本自正,養何功。養乃固,生不窮。非助長,常融融。

 【 《永樂大典》卷八千二百六十九「銘」字韻,頁四上和頁十三上引「袁蒙齋集」。(影印本第九十一冊)按:物一 作初。】

  蔡仲龍除祕丞兼屯田杜範除祕書郎制

敕:具官。十洲蓬島,號風月不到處,職為丞郎,儒者高選也。爾仲龍,夷雅自將,爾範端方有守,蔚然令聞,士論推之。同時登瀛之榮,豈汝私哉?朕率厲羣工,治事于局,木天雖無吏責,經史皆實學也。及茲暇日,培殖器業。如或知爾,舉而措之,乃罔後艱。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四百九十八「制」字韻,頁十六下引「袁蒙齋集」。(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九冊)】

   經筵講義

    【 易‧坤】

六三: 【 含章可貞】 止 【 知光大也】 。  臣謂三為陽,故有粲然之章。六為陰,故有含藏之象。凡人無章而韜晦則易,有章而斂藏則難。六三有其章矣,乃能含而不露,故可以正固守之。即止而從王事,不有其善,不居其功,吾惟「知終終之」而已。成與終,若相似而實不同。成則有自專取必之意,終則盡吾職分之所當。為無成有終,是乃真柔也。象曰「以時發也」,言其含而未發,豈終不發哉?待時而後動耳。一旦見於王事,發揮運用,非但小知而已。用晦而明,以柔為剛,知之光大,無以尚此。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坤」字韻,頁八下引「蒙齋先生文集」。(影印本第四十八冊)】

  祭甥林慶中知縣文

嗟哉慶中,我心傷感。汝母守志,兩髦是髧。鞠汝誨汝,攻苦食淡。幸汝成立,母心奚憾。嗟哉慶中,生埋蕭蕭。母之室廬,一朝延燒。婦寄寓,風雨漂搖。母心懷憂,死于無聊。嗟哉慶中,汝既孝只。天半奪之,無母奚恃。自茲從仕,情味薄耳。忽失汝歸,福乃如此。嗟哉慶中,孑然一身。賴有伯父,教汝諄諄。胡然一疾,竟爾沉淪。兒兮襁褓,見者酸辛。嗟哉慶中,死生晝夜。汝既通籍,世俗所詫。汝之不亡,王祥流亞。我心悲傷,寓此一。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四十九「祭」字韻,頁二上引「袁蒙齋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冊)】

 高斯得:《恥堂存稿》八卷

高斯得,字不妄。邛州蒲江(四川)人。宋紹定二年(一二二九)進士。累官端名殿學士等職,後罷官隱居。《宋史》卷四○九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恥堂存稿》八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高堂存稿 【 十條】  堂先生高斯得存稿 【 一條】

《長洲縣志》引 【 一條】

以上共十二條,館臣漏輯者二條。

  次魏明 【 已】  【 己】 表弟韻送劉長翁赴福建倉

玉皇拔西珍,金節撫南服。雄稜摺荒陬,祥飆扇寒谷。長孺振河內,相如諭巴蜀。維昔垂鴻名,于今躡遐躅。墨夫跼一跡,赤子懸萬目。周原重華遣,漢庭愜剸屬。棲梁飽群鴻,復陂歌兩鵠。欽哉使指將,俾爾民命績。寧虛獨坐三,與布寬條六。豈伊於粵陋,獨占京東福。盍朝翠雲裘,重佩水蒼玉。危枰活枯棋,駭浪安巨舳。儒登朝廷尊,賢聚功化速。匪惟密親願,茲謂蒼生祝。攀援駟馬車,惆悵麗駒曲。音塵慰寂蔑, 【 炯】  【 恫】 介在明淑。贈言希古人,陳義詭流俗。謹毋千倉求,惟先百姓足。道學振考亭,文風傾嶽麓。庶幾七閩人,勿替千禩肅。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五百十八「倉」字韻,頁七下引「高堂存稿」。(影印本第八十二冊)】

  尊賢堂記

眉山宋仲可楚材主長洲縣學,既創邑庠,群百里之士而教之。復闡一堂,館先賢而祠焉。以書來曰:「昔者王元之令於斯,范文正生於斯,蘇內翰游於斯,魏鶴山寓於斯。四賢相望,三百年間,大節犖犖,交相輝映。吾欲合而祠之,使國人弟子想其高風,有所矜式。 【 子】 為我記之。」予始疑焉,以為古者旌別淑慝,彰善癉惡,所以崇植風聲,底厲州黨,教莫先焉。然必鄉之父師,乃在此位。今自范公之外,三君子皆異邦之人也,於義何居?穆然以思,乃得其說。古者有道有德之人,祭于瞽宗,學校之尚賢也久矣。夫賢者在天地間,如景星鳳凰,無間遠近,莫不傾慕。而況嘗居是邦,遺風餘烈,耿其未沫。則社祠尸祝,以儀國人,其為旌淑彰善也大矣。且四賢皆以正學直道,立人之朝。三尺之童,知之有不待論。予獨歎其詘信之度,若合符節,其天之所為邪?抑偶然而相似邪?元之賦三黜以見志,其窮甚矣。若文正之厄於夷簡,內翰之困於荊舒,鶴山之抑於權幸,凡皆棲遲十有餘年,而不得伸。其流落不耦,四人而一身也。元之遇太宗,得其時矣,其用少貶,竟以不用。然文正大用於慶曆而不能久,內翰被遇於元祐而不獲安,鶴山執政於端平而卒見逐,皆非不得時也。而終不得有所成就,其用之不盡,四人而一身也。嗚呼,天之生之甚難,而人之棄之甚易,豈天之與人果異見邪?易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黜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四賢之跡雖不盡同,而其不遇,大致則一。予知四賢之居是堂也,明靈合德,上下同流。以其遺直孤忠,啟祐後學,俾為君子之歸矣。學者而登斯堂,其亦慨慕乎其人,自責其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何患力之不足。嗚呼,其亦懋勉之哉!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三十七「堂」字韻,頁七下《長洲縣志》引「高斯得」。(影印本第七十冊)】

 王寂:《拙軒集》六卷

王寂,字元老。薊州玉田(河北)人。元大德二年(一一五○)進士。按: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卷二十三考證,《中州集》卷二誤作「天德三年」。《全宋詞》襲《中州集》致誤,當改。王寂歷官中都路轉運使等職。明昌中卒,年六十七。謚文肅。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拙軒集》六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王寂拙軒詩 【 一條】  王寂拙軒集 【 十二條】

拙軒老人集 【 一條】

以上共十四條,館臣漏輯者三條。

  詠五湖

鴟夷歸去五湖秋,高謝人間萬戶侯。恥笑功臣大夫種,不知鳥啄可同憂。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湖」字韻,頁五上引「拙軒老人集」。(影印本第十八冊)】

  高村馬上口占

村村桑柘綠成圍,蠶傍三眠麥棹旗。為問農家真樂否,不妨說與長官知。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十九「村」字韻,頁二十三上引「王寂拙軒集」。(影印本第五十冊)】

  過麻棘鋪不覺欣然似有西歸之興馬上戲成一詩他時當以麻棘部落錯歡喜鋪

路入遼西馬欲飛,山川村落尚依稀。行人輒莫錯歡喜,此度西來未是歸。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百七十六「鋪」字韻,頁十上引「王寂拙軒集」。(影印本第一百五十三冊)】

 仇遠:《金淵集》六卷

仇遠,字近仁,一字仁父,自號山村民。錢塘(浙江)人。宋淳祐七年(一二四七)生。元大德九年曾為溧陽教授。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金淵集》六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仇遠金淵集 【 四十二條】

以上四十二條,館臣漏輯者十二條。清項夢昶輯本《仇遠山村遺集》(《武林往哲遺書》),亦不見這些條目。

  偶作

元亮真止酒,昭文不鼓琴。文章成小伎,道德負初心。故友凋零盡,中年感慨深。從來麋鹿性,只是愛山林。

 【 《永樂大典》卷九百「詩」字韻,頁十六下引「仇遠金淵集」。(影印本第九冊)】

  無題

粉圍香陣畫梁塵,幾夢梨花漠漠雲。一夜春風忽吹醒,鏡中白髮不須耘。

 【 《永樂大典》卷九百「詩」字韻,頁十六下引「仇遠金淵集」。(影印本第九冊)】

  後園野池詩

欲和滄浪孺子歌,東風吹皺縠紋波。幽禽哺子櫻桃少,浮草一 【 ?】 苗蝌蚪多。天與一官□□拙,春餘幾日喜晴和。少須幸有寬閑地,□□茅亭俯芰荷。

 【 《永樂大典》卷一千五十六「池」字韻,頁九下引「仇遠金淵集」。(影印本第十四冊)按:原有殘缺。】

  東園賞紅梅

花姨夜擣守宮血,染就南枝花貌別。宿酲未解春正酣,一片晴霞消凍雪。莫道有人疑作杏,老眼頻看亦生纈。東闌更有萼綠華,精神標致尤清絕。先生焚香讀書處,把酒花前相暖熱。羣蜂知香不知色,一枝肯許兒童折。兩株橫臥處士橋,夢中歸踏孤山月。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九「梅」字韻,頁十三上引「仇遠金淵集」。(影印本第三十五冊)】

  頃溧水歸登官塘湯漢章義門(景雲)

   其一

五山翔鳳集東 【 盧】  【 廬】 ,花竹園池可隱居。奕代文聲傳學館,大書義字式門閭。壎篪雅奏和為貴,樽俎清言樂有餘。車笠重逢當一笑,白眉青眼尚如初。

   其二

一塘分雨百泉流,喜作山房信宿留。騎馬傍門知不厭,坐索酒合應羞。生平仲舉延徐,老去文淵憶少遊。霧豹直疑斑已露,翩翩入谷有鳴騶。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八「門」字韻,頁二十八下引「仇遠金淵集」。(影印本第四十九冊)】

  村中語

吴儂曾在山村住,聽得村中老人語。六月祈雨不祈晴,十月祈晴不祈雨。今年三伏雨水多,官吏祈晴救禾黍。祈晴得晴雖可喜,農夫車水方勞苦。汗流如漿面如鐵,但要田乾那畏暑。黑雲一片來何忙,心怕雨作身願涼。安得長風為吹散,乍可赤體當秋陽。東橋西橋日荒荒,南圩北圩水茫茫。中熟下熟亦足飽,儘勝淮頭爭捕蝗。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一「村」字韻,頁七下引「仇遠金淵集」。(影印本第五十冊)】

  村舍即事

   其一

依籬疊塹作人家,西日還將葦箔遮。窗戶莫嫌秋色淡,紫蘇紅莧老生花。

   其二

鳳仙繞砌錦斕斑,未著秋霜儘耐看。不似南窗數竿竹,年年日日報平安。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一「村」字韻,頁七下引「仇遠金淵集」。(影印本第五十冊)】

  程公明家玉蕊花

招隱山中有此花,仙人曾住七香車。可憐一架開如雪,冷落西門處士家。

 【 」字韻,頁八上引「仇遠金淵集」。(影印本第一百十冊)】《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七十七「

  送李介甫赴官塘湯氏館

東盧山下義門中,弘開講席招蜀翁。主人擇客又擇主,童蒙求我我求童。俊傑識時審出處,道義結交全始終。惟應上墓似龐老,便合移家隨葛公。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十四下引「仇遠金淵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

  元夕恩霈即事

馹騎中宵至,圜扉徹曉空。天恩何曠蕩,春意亦融。燈火千家市,絃歌一畝宮。明知和氣聚,瑞雪舞東風。

 【 《永樂大典》卷二萬三百五十四「夕」字韻,頁十四下引「仇遠金淵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冊)】

 姚燧:《牧庵集》三十六卷

姚燧,字端甫,號牧庵。洛陽(河南)人。宋嘉熙二年(一二三八)生。官至翰林承旨。元皇慶二年(一三一三)卒。謚文。《元史》卷一七四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牧庵集》三十六卷,《附錄》一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姚牧庵詩 【 一條】  姚牧庵詩集 【 三條】

姚牧庵集 【 十四條】  姚燧集 【 一條】

以上共十九條,館臣漏輯者二條。

  黃門飛鞚圖

太平無有羽書塵,局促龍鱗萬里身。不著圉人時騁騖,天閑驕悍若為馴。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二千八十四「鞚」字韻,頁二十二下引「姚牧庵集」。(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五冊)】

  有元故奉訓大夫同知威楚開南等路總管席君神道碣銘并序

至大己酉秋八月,哉生明之三日,奉訓大夫席君誠信甫卒官同知威楚、開南等路總管。越五年,皇慶癸丑,其子孟州學正雲漢持自為事狀,自懷走郢,拜而言曰:「雲漢不天,先人無祿,即世遠夷。時雲漢守舍吾鄉,其於襲斂之物,祖殯之奠,皆不能親。迨訃之至,始得發喪萬里之外。惡逆之罪,逃固無所。今幸反,從葬先祖之兆。其蒞官一二,遺善在人口耳者,非託史臣言信一世者文之墓碣,則益下同凡民,泯無聞矣,敢泣血請。」燧由與君有雅一日。又雲漢觀光神都,嘗主吾家,為木括曰:「席始相人,徙同之朝邑者,不知何世。」金季遷三輔民關東,曾祖某家今孟之濟源,生元及金。徐州節度判官完與君。祖愿彥遠,大兵歲至,郡豪將逋民為避患謀。阻山為壁,虞內應敵,視其來歸,必詢眾求其平昔何如,有為人共疾者,皆投諸澗中,惟其家與有善譽者存。或夜盜至,急滅燭求匿。盜憤言曰:「若避邪?索得必刃之。」則應曰:「吾與死暗室,何若出死於天之下。」盜識其聲,問:「彥遠乎?」曰:「然。」盜相語曰:「幾殺良士。」遂去。皇中書粘葛公,辟行軍參謀,不起。惟一志於學,雖干戈搶攘不廢。苦於無書,從人假本手錄,日以萬字為程。故經史子集,天官地志,道釋丹經藥鏡,積多至萬有餘卷。時國尚武,人或迂之,用是何為。則曰:「吾子孫他日尚有籍此士而興者。」生君考汝礪,性友愛。後 【 三】  【 二】 弟汝霖、汝楫,實求分異,巧 【 考】 盡推所業居與之,而躬捨廢地瓦礫作室。生君漸涵家訓,以善書計為縣吏,已有及民利物之志。縣有寡母,訟子幼而物力不豐,賦役煩重者,皆輕平之。後以升吏懷孟,總府計於朝事最。他路雲南入覲省臣,聞而才之,求與偕行。初世祖平雲南,還留宣撫司大理,治點蒼山。至元十二年肇建行省,臨制其上者,盈一紀矣。會中書考理,其省錢穀、銓選龐雜無次,責令檢覈。曾未踰時,編摩就緒,遂補掾屬。滿考,敕官承務,調烏蒙路總管府判官。省臣安曰:「他所無闕,是不可以久汝,其勿薄之,而勉於行。尋有善地遷之。」君曰:「省之與路,均職王事,何有中外。苟是路事修於前,分省少憂,亦所願也。」遂行。乃陳隆福宮臣獻計,烏蒙其地善水草,宜牧。請以西南夷所括馬牛羊蹄角如 【 千】  【 干】 千,即是為監,歲可得駒犢羔倍是。司監恃之,縱食民苗,取賂其主,必滿所欲。移羣他鄉,周游無窮,民受其毒,積有歲年。盜所蕃息,私有之家,實無小益於上,而大播怨於下也。如紓其急,無便是者。後宣副李京申以為言,遂罷之。召入,攝省理問官。後以行省移近地鴨池,則古昆明碧雞山,距大理且千里,事多隳弛。中書省議,是一宣司,非得經歷翹健者綱維之,不可。遂以君代裴者為之。至則善推明時柔遠之恩,招叛撫徠,民懷其惠。大德乙巳,改授威楚開南等路總管判官,俄制官奉訓同知。是路舊賦金之州,歲遣使即彼以取,非行苞苴權貴,與故且親者,不得。既至,惟首求賄歸為獻,顧以其逋充官。後徵乎書,又復遣使責其不足。民厭煩苛,積怨且怒,殺州郡長吏以叛者,在在有之。君言宜勿遣使,惟責民自輸之省,可絕上下相蒙速亂之原。省惟利其故習,言竟未行。顧遣君督所部賦金。明年冒瘴以卒,年五十八。以暌隔遠裔,訃不時至。當至大庚戌,雲漢適客吾所,而夫人李以是年八月之望,年五十九亦卒,而二喪併聞。比其反也,夫人季子雲表已奔赴雲南矣。又明年皇慶之元,裹骨以歸,同穴於崇孝鄉士賓里之先塋。雲漢又曰:「以吾先人敬其桑梓,雖出使八番順元,見鄉之戍兵疾者,館而藥之,待其良已。在官,嘗付黃金三百六十銖牛氏子,令寄其家,其人資以遠賈不歸。君使過家,或勸取償其母。君曰:『是 【 卿】  【 鄉】 疾矣,如迫徵之,或盡傷心,重其在疾。必須子歸。』分俸金以問親戚故舊之家,空橐不愛焉。」夫人之治家教子,有法且嚴,睦中外,生多先人一年,其子也同在八月,而不足三日。夫夫婦婦,積德平時。事無過舉,宜耋耄矣,而皆不及耆年。彼司命者,意何如也。嗚呼。其說真可哀哉!君五子。二女歸同縣劉氏、吴氏。其三皆妾西南夷女所生,未名。男孫二,沉、孟。女孫一。銘曰:

南。謂為邇邪,其去象魏。道阻且長,萬里奚翅。帝憫魋結,文書既同。匪官華臣,不變蠻風。及建行省,君實其掾。置錐于囊,其末已見。迨其補郡,求民瘼原。為策上干,懇悃盡言。甫及制授,知總威楚。伯強降戾,殞越于旅。太行之陽,惟君之鄉。繇考及曾,三世有藏。爾骨既歸,魂無安彼。免及嗢咿,見凌夷鬼。µ人臣為此,猶射者矢。視侯之張,繼所遠邇。嗟若大理,世皇所戡。謂為遠邪,交湎

 【 《永樂大典》卷二萬三百五十三「席」字韻,頁二十二上引「姚牧庵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冊)】